心理認知發展

(一)心理發展:

  1. Erikson心理社會發展論 :

      Freud所提出是一套性心理階段的理論,強調性對人心理發展的影響,對此Erikson做了更詳細的描述,強調社會環境對人心理發展影響的重要性。

階段

年齡

心理社會

發展危機

心理社會發展任務

嬰兒期

(0-1)

 

信任vs

不信任

良好的親子關係,有助於建立嬰兒的信任感,若嬰兒的需要能立即被滿足,則讓嬰兒建立信任感;反之,若嬰兒的需要無法立即被滿足,則會導致嬰兒對周圍環境產生不信任感,而常有緊張、哭鬧、難以安撫之情形。

幼兒期

(1-3)

 

自主vs

羞愧懷疑

幼兒開始了解自己與照顧者是完全不同的個體,且較能控制自己的身體及環境,喜歡說「不」來得到自主的能力,若父母有不切實際的期望,如大小便訓練的時間過早,將使幼兒對於自己的能力感到羞恥與懷疑。

  (二)認知發展: 

1. 皮亞傑認知發展論的階段觀

嬰幼兒的認知發展,是指出生後,個體在適應環境的活動中,吸收知識時的認知方式,以及解決問題時的思維能力,並隨著年齡增長而會改變的歷程。說起孩子的認知發展歷程,首推由瑞士知名教育心理學家皮亞傑所提出的認知發展理論,他花了許多年的時間觀察、記錄孩子的行為,才提出此一著名理論。以零到兩歲階段而言,是所謂的「感覺動作期(Sensori-Motor Stage)」,孩子必須透過五官感覺──多聽、多看、多摸,甚至又聞又嘗,認識他所處環境的每件事物。

發展階段   

發展任務

 

感覺動作期:

0~2

 

此一階段的嬰兒,運用身體的感官、肌肉和環境交互作用,進而探索他周遭的世界。

 

嬰兒抓取與吮吸等動作,就是此階段最基礎的行為模式。其又分為六小階段:

 

(1)  原始感覺動作基模:

出生~1個月

不斷重複反射動作為主。

 

(2)初級循環反應:

1~4個月

a.行為模式已脫離單純的反射活動,以身體本身為中心,重複練習操作自己的身體。

b.開始能將自己與人分開。

c.開始表現好奇心。

d將外在的物體視為身體的一部分:嬰兒會聽聲音,尋找聲源; 眼球可隨移動之物體而轉動; 也會對某物消失之地點加以注視,以期再出現。

(3)次級循環反應:

4~8個月

a.逐漸轉為探索環境中的事物,明顯發展出有目的的行為。

b.模仿力較趨系統化與精確化

c.開始建立「物體恆存」之概念。

(4)次級基模協調:

8~12個月

a.能協調兩種以上的次級循環反應,以達成其預定之目的。

b.逐漸能將象徵性事物與事件之發生聯想在一起,如看見媽媽拿手提袋,便知道媽媽要去上班了。

c.模仿新奇的動作。

(5)三級循環反應:

12~18個月

a.導向探索:能組合記憶中的經驗,且由嘗試錯誤來學習。對於偶然中出現的新動作,會產生不同的結果時,會將此動作加以變化,以觀察不同的結果。

b.發展簡單的記憶、推理及合理之判斷能力。

 c.會到最後看見物體被藏起來的地點,去尋找物體。

(6)心智結合創造新的基模:

18~24個月

本階段為感覺動作期之末,亦即能運用心理符號。

a.由感覺動作層次的智力,移至運用表徵智力。

b.延宕模仿。

c.物體恆存的概念發展完成。

運思預備期:

2~7

是「運用心智作合理思考」的意思,幼兒可以借助於語文的符號表徵從事抽象的思考以處理各類問題,但初期時均為片斷性

(1)  運思前期

(2~4)

 

幼兒的思考顯得非常的自我中心,即不易站在別人的立場及觀點來思考,因此他對事物的相關不了解,對人的相對關係也不清楚。因此教學時必須以具體實物、親自操作及體驗方式。

(2)  直覺期

(4~7)

 

幼兒以直覺來判斷事物的結果。所以幼兒不知道當一個物體的形狀改變或分割成幾個部分時,它的質量、重量、容積還保持不變,這是因為此時期幼兒尚無這種「保留」的概念。智力發展較快的幼兒也許到七歲左右就有了質量、重量、容量的保留概念,但是一般幼兒都要到具體操作(運思)時期才完成這種概念的發展。

 

2. 認知速度:認知是種本能,當孩子喜歡把手上的東西放進嘴巴開始,他已經在主動認識這個世界;當手部活動度變大、控制力增強時,即取代嘴巴的功能,而開始以「動手」的方式認識這個世界。透過豐富的感官經驗,孩子將逐步對認知領域的概念發展。
但即使是本能,速度快慢卻因人而異,父母要把握的大原則,就是在生活中多提供孩子動手做的活動機會,好讓本能得以正常且順利展現!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保親小管家 的頭像
    保親小管家

    保親小管家的部落格

    保親小管家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