二、如何發展培養:

      新生兒的感覺器官有如新的手機,需要使用者花上一段時間摸索了解手

機的功能,同樣地,零至兩歲的孩子也必須歷經一段時間調整這些感覺,並

讓這種感覺順利在腦袋中整合成為單一的空間概念與動作。

  認知涵蓋了六大領域:有物件、空間、因果關係、顏色、形狀、數學等

概念,每一概念之下又包含不同項目,看起來複雜,但其實都是孩子在日常

生活中即可接觸到的,如「因果關係」,當孩子玩一壓就會出現聲音或移動

的玩具,玩個幾次,就會知道壓與出聲、移動有著因果關係;甚至按壓力道

大小與聲音強弱、移動遠近也存有因果關係。當內在對概念愈清楚理解,表

現在外的動作、語言則愈正確。

    「孩子從生活經驗中產生明顯感受,特別是身體的感受,記住了這次的

  感覺,當下一次遇到類似的情況時,即能加以運用」。經驗會隨著行動、語

  言、自理等能力的提升而增加,感覺也會日趨複雜,「父母透過觀察重要發

  展指標,即能感受寶寶的生命個體正不斷成長,因為他解決問題的能力、思

  考環境及適應環境的能力,會依年紀增長而有質的增加。」

    在孩子好奇心驅使下,多有主動學習的特性,如何讓他持續保持高度的

  學習興趣,才是現代父母要努力的:

(1)重視孩子的遊興與玩興
  「三歲前的孩子,就在追趕跑跳碰中發展出自我能力」!充分的肢體活動,可讓他盡情探索世界,累積各種經驗,做為自身的「資料庫」。孩子想玩什麼,就看他對遊戲的興趣和參與的意願有多少,不想玩溜滑梯了,就玩盪秋千吧,只要遊興與玩興在,就有學習的空間。

  (2)模仿:

     孩子常有一些行為表現看來是那麼熟悉,如走路的樣子跟爸爸好像,

   或說話的神情就像媽媽,逗趣的模樣總令人莞爾。的確,這多是「模仿」

   而來,「模仿」讓孩子打開了學習的大門,透過眼睛觀察,用自己的身體

   重演他人的動作,是人類特有的學習方式,透過身體姿勢的不斷調整,讓

   孩子明確感受到肌肉伸展的程度,成為一種「內在感覺」,憑藉這內在感

   覺可與被學習者產生「內在共鳴」,慢慢再加上語言,進而出「社會性互

   動」。孩子天生有「用觀看來獲得感覺」的跨感官知覺能力,可是必須透

   過真實的人才能引起他的感覺,且對被模仿者必須產生「認同」,因此,

   孩子多喜歡模仿父母,也從不斷模仿的經驗中學習,以進入複雜的成人世

   界,這就是「社會學習」。

     過程中,孩子會自我判讀如何調整或調適,成為自身的經驗值,做為

   下一次的探索基礎。但孩子並非隨便就模仿,在模仿的背後有著複雜的心  

   理過程;嬰兒會推敲大人是否有特殊意圖或目的,再決定模仿其動作與否。

(3) 不怕孩子做錯
  父母常期待孩子「最好一次就做對」,但即使孩子做不好,也能在錯誤中學習到孩子認為有價值的東西,避免下次犯同樣的錯誤。若父母動輒插手幫忙,孩子永遠學不會解決事情的能力。

(4) 給時間練習
  對一歲到一歲半的孩子而言,記憶多是短期的,唯有不斷給練習機會,讓他反覆思考並與因果關係連結,才會成為長期記憶,並成為一生的能力。但父母常常打斷孩子的活動,而無法讓能力因持續練習而內化,易讓孩子就學後,平常考試成績不錯,可是面對需要融會貫通的大範圍考試就失常。「除非孩子自己放棄」,否則父母不要干涉,好讓他在遊戲中建立完整的思考力並建立自信。

(5) 母語的穩定性攸關認知發展
  根據研究,母語穩定性足夠,有利孩子的認知發展,黃倩儀副教授解釋,因為思考需要語言的協助,若母語未穩定成形,貿然接受片段的第二外語(如英語)學習,將不利於幼兒思考能力的深化與發展,進而影響認知發展。尤其大多數孩子的第二外語只在幼兒園學習,下課回家,又置身在母語環境,第二外語的學習不能連貫,這樣的學習成效勢必大打折扣,更讓認知發展受到阻礙。

(6) 互動有助提升學習成效
  不少孩子是靠著聽CD、看DVD進行學習,蔡美芬治療師提醒,單向學習的效果有限,對幼兒來說,必須具體的從生活中學習,加上大人陪伴與他進行互動;如討論內容,讓他表達想法、也聽聽你的想法,學習空間才會更加寬廣。聲光媒體的媒介物會過度活化大腦特定區塊的聽覺與視覺,使得其他區塊的發展受到影響;等到孩子年紀大一點,需要靜態學習的時間較多,孩子就會受不了枯燥而喪失學習興趣;或許父母應該重視孩子天生對大自然的孺慕之情,多去戶外走走,減少對聲光媒體的依賴。

父母了解一般孩子的發展進程,只要在常軌內,不妨就依著孩子的發

展速度與興趣,順勢而為,耐心等孩子成為「自己的主人」,才是給他最

好的禮物。

遊戲發展:

遊戲是兒童人際關係交往需要形成發展的重要途徑,也是這種需要尋求滿足的途徑。遊戲使兒童獲得了處理人際關係的態度和技能,在遊戲中,逐漸掌握人與人之間的交往規則,下面介紹關於遊戲部份:

1.  10種遊戲,克服感覺統合障礙:

  來玩遊戲囉!想訓練寶寶,玩遊戲是最好的方式!從遊戲中悄悄地訓練各種技巧,寶寶反而會樂在其中,想培養感覺統合能力,一點都不難,只要運用身邊一些垂手可得的小工具,六個月後,就可以明顯看出成效。

(1)擺盪遊戲:(0~1歲起)
  
從寶寶出生起,就得開始訓練寶寶的感覺統合能力!只要由家裡的長輩將孩子抱在懷裡輕輕地搖晃,就可以達到刺激前庭、改善平衡反應、增加肌肉張力的效果。等到寶寶一歲大左右,就可以找一條大毛巾,並將孩子置於毛巾中間,由爸爸、媽媽各拉住毛巾的一邊,輕輕搖晃。

(2)丟接球:(1~3歲起)
  寶寶一歲時,可將直徑約20公分的橡皮球,放在孩子的面前,並鼓勵孩子主動伸手拿球;待寶寶二歲後,就可以玩進階遊戲,即使用20~30公分的橡皮球,然後與孩子間隔約二公尺,分別坐於地上,用滾球的方式與寶寶玩傳球遊戲。寶寶三歲就可以完高階遊戲,將您與寶寶的距離拉長至3~5公尺,並改以彈跳的方式傳球。如此一來,可以改善寶寶的手眼、雙側,及視覺追蹤的協調性。

(3)鏡子遊戲:(2歲起)
  從寶寶二歲起,就可以開始玩模仿遊戲。藉由孩子模仿父母動作的過程中,可藉機讓寶寶認識自己的身體,及區辨左右方向,這對寶寶的觀察,與動作計劃能力有長足的進步。不過,一開始不要太難,應從一隻手開始,再進展到全身,以免動作太複雜,寶寶一時記不清,而產生挫折。

(4)地面探險:(1~2歲起)
  僅需不同材質的拼裝地毯,就可以提供寶寶觸覺及本體覺刺激,有助於改善其動作計劃能力。玩法很簡單,寶寶一歲時,就可以在家裡佈置各式不同材質的地毯,讓寶寶在地毯上爬或走,或從事任何遊戲,讓寶貝接受不同材質的刺激。等到寶寶二歲起,媽咪就可以做難度稍高的設計,將地毯高度任意變化,讓寶寶在不同高度的地毯上,從事各種遊戲。

(5)疊積木:(2~3歲起)
  
自寶寶二歲起,就可以開始著手進行精細動作訓練,工具是約5公分立方的積木,讓寶寶嚐試用一手或兩手將積木疊高即可。待寶寶長大些,到了三歲,就必須換小一些的積木,約三公分立方來訓練,讓寶寶試著使用積木,進行疊高或創作遊戲,有助於改善手眼協調,並可順道訓練寶寶的創造力,及注意力,一舉數得。

(6)跳格子:(3歲起)
  現代都市寸土寸金,孩子遊戲的空間大大縮減,想玩跳格子遊戲,似乎不是容易的一件事。不過,也有變通的方式,不能在戶外玩,換個地點在家裡也可行,只要運用家裡的拼圖地墊,就可以享受童年。玩法很容易,將每塊地墊放置於地,並固定,注意喔!每塊的間距需為20~30公分,然後就可以讓寶寶用跳的方式踩地墊,很有趣吧!這對孩子的空間概念訓練,及本體覺刺激,都相當有幫助,不妨多進行。

(7)打鼓遊戲:(3歲起)
  使用最簡單的工具 - 手,也可以玩出興味!在不同材質上拍打,然後請孩子模仿。遊戲進行時,可配合節奏,先在某一器材上連續拍打一次或二次,接著再換拍另一項材質製品。有順序地進行,可一併訓練寶寶的記憶力、動作計劃能力,此外,因使用的材質不同,也可增加寶寶的觸覺刺激。

(8)沙箱:(3歲起)
  動手製作沙箱或豆豆箱,並不如想像中困難,裝放家電用品的小箱子就很好用。為了吸引寶寶的注意力,可發揮美術創造力,將空箱子的外表好好裝飾一番,愈有想像力愈佳;或者可讓寶寶自由發揮,自己試著替箱子穿衣服。準備完成後,在小箱子中,藏放筆、鑰匙、小豆子等,讓小朋友閉著眼睛,以手找出東西,並猜猜看是什麼?在尋找及觸摸的過程中,可增加寶寶的觸覺刺激,增進觸辨覺能力,及注意力。

(9)黏土創作:(3歲起)
  讓寶寶親自動手,製作屬於自己的小玩意。買一包黏土,含各種色,讓寶寶發揮觀察力及想像力,用黏士捏製動物,或其他感興趣的小東西。製作時需靈活運用手部動作,對寶寶的觀察力、精細動作及雙側協調,都有不錯的幫助。

(10)手指畫:(4歲起)
  寶寶的手偶爾弄髒了,先不要急著罵人,其實這也是訓練寶寶觸覺刺激的一種方式。找一天晴朗的好天氣,不管身上的顏料有多難洗,盡情地和寶寶一起玩一場色彩遊戲。拿些水彩顏料,沾在手指上,就這樣輕鬆地畫一幅美麗的畫作吧!除了觸覺刺激外,空間概念及注意力也一併訓練完成,絕對值得。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保親小管家 的頭像
    保親小管家

    保親小管家的部落格

    保親小管家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