日常生活學習:排泄
家有嬰幼兒的父母最想知道的就是:幾歲開始培養孩子排泄的習慣較好?早一點開始可以嗎? 當然是愈早學會控制身體,就愈不需要他人的協助,但有個先決條件必須注意:身體的成熟。譬如學會走路的相關生理條件就是骨骼、肌肉、神經系統、肢體協調等的發展成熟,否則無法學會。
1.學習時間:
「排泄習慣是一種自主性的生理機能,經由條件反射及中樞神經的成熟而置於意志的控制之下。」一般來說,六個月大的嬰兒就可以逐漸培養固定的排便時間,一歲多的孩子可定時帶他坐小馬桶(市面上出售,適合幼兒使用者,或幼兒用馬桶蓋可放在成人的馬桶上,使其不會有要掉進馬桶的恐懼),成為習慣後,孩子到時就會解大便了。
至於排尿的控制則可能須時較長,一歲多可以開始建立小便的習慣,兩三歲時膀胱控制力發展較好,大致上可以訓練成功。
2.如何培養?
(1)先從觀察孩子的表情開始:
知道他何時會排便:例如喝完奶後不久,由於腸胃的蠕動;注意他和平常不同的徵狀:如嬰兒臉上有不一樣的表情(臉紅、用力)出現,較大的幼兒或坐立難安時、或看他抓住褲襠時。
(2)養成在固定的時間、固定的地點進行:
如每天早晨喝過奶後,就帶他到洗手間,把他放在小馬桶(最好能為孩子準備一個合適他體型的便器)上,陪伴他一起用力(嗯嗯),並和他說說話,使整個過程輕鬆沒有壓力。
如一時並未解出來,不要堅持到底,讓孩子一直坐在馬桶上;可以等一下子再來,使孩子不會覺得坐馬桶是件痛苦的事。
(3)用語言表達:
對還不會說話的嬰幼兒,常以一些兒語(如便便、嗯嗯、尿尿、噓噓等語)告訴他用以表示尿意或便意時(你要噓噓嗎?),及實際行動(你在便便啊!)的語彙,讓他熟悉。
當孩子會說話後,即可以這些簡單的表達內急的需要,由大人帶到洗手間去或自己去。
(4)夏天是較佳的時機:
白天不包尿布,每隔一段時間(30至40分鐘)就帶去小便;或在喝完流質東西後。因夏天流汗多,尿尿會少一些;父母親自行觀察後,應可知道大約何時該帶他去洗手間或提醒他該去了,一段時間之後即可成為習慣。
夏天不包尿布的好處:孩子不必包著厚厚的尿片,比較舒服涼快、不易得尿布疹;也可節省買尿布的錢;即使寶寶尿在地上也好立即處理(易洗快乾)。
(5)可先以遊戲方式進行:
平時以洋娃娃或孩子喜歡的填充玩具,做示範說明大小便的動作與程序;過程中多給予誇獎和表現喜歡保持乾淨的態度,並鼓勵孩子在看完示範後,也教娃娃尿尿或便便。
(6)給孩子穿著易於穿脫的衣物:
如有鬆緊帶的褲子,較方便寶寶自己去上廁所。
(7)附帶應學習的事物(針對已經可以自己上廁所的孩子)
A.沖水:
等他離開馬桶後,請他按沖水,看到排泄物和水一起沖走;藉此機會告訴
他將馬桶沖乾淨,下一個使用的人才有乾淨的馬桶可用。
B.洗手:
洗手應成為上完廁所後的立即工作;準備香皂,由大人帶領孩子一起洗
手,並示範洗手的方式,以保持清潔。
C.穿好衣物再走出去:
不要邊走邊穿(尤其對急於出去玩耍的孩子)。
D.學習上廁所要關門:
對較小的孩子來說,因其仍需大人的協助或看顧,上廁所時不關門較方
便,但對稍大的孩子來說,上廁所關門則是一種應學習的禮貌。
3.注意事項:
根據著名的兒童心理教育學家佛洛依德的說法,一歲半至三歲的幼童處於「肛門期」,是幼童肛門括約肌的神經發展時期;這階段的幼童如果在訓練大小便時遇到挫折,幼童長大後會有頑固、害羞、無主見、神經質或攻擊性的性格或行為產生;訓練應等待幼兒生理發展成熟(括約肌成熟),能夠自我控制,且樂於嘗試,過早或過急都可能會造成的不良後果(如大人常會因性急而失去耐心,而生氣、責打孩子,令孩子心生恐懼或有挫折感、羞愧感,長大後可能會變成比較容易焦慮、壓抑的成人)。
在此同時,對一歲多的孩子還要開始教導他自己穿脫衣物,學會了脫褲子大小便,才不會因來不及而尿濕褲子或弄髒褲子。在訓練期間,任何進步、停滯、退步、混亂的情形都是正常的,應考慮到孩子還小,排泄器官尚未完全成熟,無法完美配合,不要期望太高,也不要擔心或失望。另因每個孩子有自己的發展步調,形成個別差異,宜以平常心讓孩子自然的養成習慣。
★ 在培養排泄習慣時有幾種情形要注意:嬰幼兒有腦傷、神經系統病變、智能不足、生理機能發生障礙、或剛出生不久等,因無法控制排泄機能,尚無法接受大小便排泄的訓練,需請教專業醫師或特殊教育專家的協助與建議。